2010年2月22日 星期一

登樓四首

之一

山徑盤縈似曲腸,數峰寒聳劍青芒。

高樓百載常登客,年少誰知早置觴。
##CONTINUE##

之二

西子灣潮冬日撲,浪奔湧起綠愁邊。

紅樓客望鄉關遠,天際孤舟久不前。

之三

樓外淒淒細雨飛,樓中空掩九重扉。

年年客路長亭晚,今夜憑欄望雁歸。

之四

倚樓望斷數年春,看罷良人滿面塵。

了卻相思纔獨恨,繞城煙樹隱歸人。

外一章

浮雲遊子各飄零,同上層樓笑問停。

想是此生常渺渺,天涯羈旅獨高冥。

1984年11月2日-9日

2010年2月8日 星期一

睡不著的夜晚-羅丹薩的夜晚

晚上隨便切換著遙控器,先看到《鬥陣俱樂部》( Fight Club),看那個一樣睡不著的艾德華諾頓(Edward Norton) ,這部片我是看過了,只是等到布萊德彼特出現,我就不想再看了,轉到HBO,我最很著迷的黛安蓮恩(Diane Lan)出現了,想必這是很部就是最近HBO一直在推預告的《羅丹薩的夜晚》(Nights in Rodanthe),我就看了下去,那時是凌晨兩點多了。

##CONTINUE##


我開始看的時候情節應該已經推展了三分之一了,不過也沒差,看到後面大概就知道前面在演什麼。好幾次我看不下去,若不是那個我很著迷的黛安蓮恩,我可能也就轉過去繼續鬥陣了,還有,就是聽說結局有個很精彩的轉折。

看到結局了,屁,什麼白爛結局。我轉身,終於睡了。

早上起床還是忍不住去查了一下相關資料,因為覺得好萊塢怎樣會拍這麼一部不知所云的純愛系爛片,好萊塢的爛片不少,爛驚悚、爛科幻、爛鬧劇……,但怎麼會冒出這麼一部爛純愛(還是兩中年人搞的純愛)。

一查才知道不得了,這部片大有來頭,這個來頭不是我很著迷的黛安蓮恩,當然也不是已經有點過氣的李察基爾,而是原著尼可拉斯.史派克(Nicholas Sparks),他是浪漫言情小說暢銷作家,作品中《手札情緣》(The Notebook)、《瓶中信》(Message in a Bottle)都曾被改拍成電影,我都聽過但沒看過(不過如果每一部都如這部《羅丹薩的夜晚》一般,又沒有黛安蓮恩,我是不用再浪費時間了)。

而且這在此時,我還查到個即時新聞,他的最新改編電影《最後一封情書》,本週在美首映,打敗了《阿凡達》(相關新聞)。看樣子,老美眼中的純愛系是如此這般。

補充一下說明為什麼這部片爛。簡單說來就是老套,李察基爾搭機重回愛人懷抱前夕遇土石流而亡,這這這,這不是40年代台語片的情節嗎?

2010年2月3日 星期三

畫荷

一筆清香灑落涼,興來塗抹破伏長。

來年共看今年夏,聽得蛙聲滿室揚。

--1984年12月4日

2010年2月2日 星期二

早秋

晴空澹澹白鷗翔,蓼岸新霜雁影藏。

秋意愁腸時尚早,南亭臥看菊初黃。

--1984年10月31日

秋日登樓

年年愁斷北高樓,盡日孤寒繞細檐。

一夜雨來黃菊落,殘秋猶在下晶簾。

--1984年10月28日

曉坐

朝來獨坐曉寒侵,晨露依依落我襟。

曾有輕狂託疏放,豈無寂寥自觀心。

風過葉墮微微響,霧裡長歌側側音。

一夜相思傷舊夢,清愁未了遣懷吟。

--1984年12月4日

午夜聞琴

昔年同坐落花間,整柱調弦復照顏。

今夜誰家琴陣陣,猶教夢醒淚澘澘。

--1984年11月27日

2010年2月1日 星期一

鄰家少年落榜事件

我家對門鄰居的小孩,在這次北市公立高中聯考中落榜了,此事是在我預料之中,我只是為那孩子擔心。

##CONTINUE##

對門的鄰居,父母都是賣小吃的流動攤販,並沒有受過太多的教育,收入也不高。考高中的是五個小孩中的長子,他從小我就見他經常帶父母擺攤,每天他一放學,也是小吃攤生意最好的時候,我經常可見到瘦小的身影在攤子上忙進忙出。這一年,他要考高中了,他父母也終於警覺到,不再讓他放學來攤子幫忙,擔子交給他弟弟。他忙於生計的父母在稍微了解他的功課情形之後,向我母親談到他們的憂心,我母親基於情誼希望我有空去指點一下那孩子的功課,這也是我了解他情形的開始。我去給他上了幾次課,已知道他不行,公立學校是沒什麼希望。他的資質平平,加上沒有讀書環境,以及長久以來,忙於幫父母作生意,沒有讀書的時間,從小基礎就不好,現在想要彌補回來,難了。若是去補習班惡補幾年,可能還有希望。

但他說他家的經濟是不可能讓他去補習。那只有去念私立學校了,但高昂的學費他家也是負擔不起。那怎麼辦?我也惘然了。

這實在是個再平常不過的故事,那個無法再升學的小孩,可能進了工廠,也可能走了邪路。我迷惑的是為什麼這家境不好的小孩,進不了國家用納稅人繳的錢辦的收費低廉的學校?
  
我們都太習以為常,認為這是很自然的,因為他的功課不好,考不取,而誰叫他家境不好,又不肯努力讀書。是這樣嗎?我們是不是聽了太多的「苦兒向學記」的故事,而成了「何不食肉糜」而不自知。在台灣,公立學校都是在聯考中排名在前的學校,教育當局很自豪這一點。但其實這並沒有什麼好值得驕傲的,因為國家辦教育的目的不是要辦升學率最高的學校,而是要辦最平等的學校,要讓每個貧窮的小孩有一個受教育的機會。

我們的大學已經幾乎能錄取一半的高中職畢業生,已經不算是窄門了,但我們的公立高中卻只能取成績最前四分之一學生,其他四分之三中,無經濟因素的可以去讀私立高中職,而這些人包括公立高中的學生有一半可進日大,再加上夜大、二、三專、軍警校等,這些學生大部分幾乎都不用擔心未來的升學。但我們可以注意到這個結構中,最受到不平等待遇的是那些因未能成為前四分之一及貧窮而未能進入高中的青少年。這些過早失學的青少年,也將會是未來我們最需要擔心的一群。

我看《鄰家少年殺人事件》這部電影時,最令我深深感到震撼的是,那些身處社會底層的人們,他們處境的惡性循環。出身於社會底層的孩子們,要脫離他們底層的處境,惟有靠教育,而教育偏偏又是最奢侈的,除非父母全心全意的犧牲,否則就要靠國家的支持。美國的小孩起碼還是幸運的,因為無論如何,國家給他們機會在學校待到高中--已接近到成年的思慮,也較掌握自己的未來,是力爭上游,還是繼續他在底層的處境。  
  
而我的那位鄰家少年,他也曾問我說,他國中畢業後可能就無法升學了,這樣低的學歷將來能幹什麼。我想了許久,最後只有告訴他,人家王永慶也沒念過什麼書。

--1992年7月27日中晚時代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