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9日 星期五

尋找水手服與機關槍

看長澤雅美版(或者我更愛說堤真一版)的水手服與機關槍其實是蠻痛苦,看到第二集我就不想再看下去了,但我還是看了,到了幾個組員紛紛壯烈成仁的第四、五集,我乾脆用起我看A片常用的方法,快轉起來了,速度從兩倍速一直加到四倍速。終於到了最終回,佐久間也掛了,我終於解脫了,幸好比起一般日劇來說,它算短,只有七集。
##CONTINUE##

難看的日劇也不少,通常看了頭就直接停了,何必浪費自己的時間自尋煩惱,這當然有其原因,不過就是一種追尋年少時回憶的濫情,不值一提,只為發洩。

水手服與機關槍的第一版,藥師丸版上演時,年份我的記憶已經有點模糊,上網查了Wiki確定是1981年末,來台的時間大約是1982年,我是一個大學重考生,但是整天在家裡看錄影帶的重考生。

那時日本電影還不能在台灣上映(只能專案申請),不過盗版的已經遍地開花了。日劇看得多了,很著迷,比起台灣當時的電視劇,真是天差地遠了。日本電影看得少,水手服與機關槍是我看得最早幾部日本電影,主要還是衝著藥師丸博子,當時最紅的玉女偶像,在路上到處都看得到她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機車擋泥板),但看過之後,劇情實在沒什麼印象,連藥師丸的形象都有點模糊,主要是日劇雖看得多,但其敘事的模式還是與電影有點不同。

這一次看Wiki也才發現,水手服與機關槍居然是相米慎二執導的,我一向很喜歡的日本導演。

除了藥師丸之外,還有也是看在赤川次郎的面子上,那個年代也是赤川次郎大爆紅的年代,但他雖是很成功暢銷作家,作品又多產的可怕,現在再回頭看看,他實在是讓人看了不會有什麼印象的作家,水手服與機關槍雖然算是他代表作之一,但現在再回顧,也是不會再想看一遍。

只是我還是再看了一遍長澤雅美版,主要也是想搞清楚這個故事到底是在說什麼。因為20多年前看個那部電影,其實當時我也只記得藥師丸拿著機關槍掃射的畫面,到現在這個畫面還在,這一次長澤雅美也有個畫面,但不知怎樣,20幾年來,這個畫面其實是退步的。


▲兩代星泉,長澤雅美的姿態有點做作,不像是生澀的高中生

長澤雅美真是跟我不投緣,前一陣子看她的Last Friends,也是看不下去。我本來是衝著野田妹(上野樹里)來看的,看了才知道長澤是主角,而且是非常讓我不認同的主角,看錦戶亮虐待她,實在興不起什麼同情心,即使有上野樹里,我還是喊卡了。但這也不能怪她演得不好,編劇跟導演沒有把受虐與被虐待者的角色塑造好,沒有虐待的動機,也沒有甘於受虐的背景,就如同水手服與機關槍裡,那一個個「壯烈成仁」的黑道份子,為什麼如此勇於赴死,讓觀者一點也沒有被說服感,跟緒形拳深所飾的大人物最終突然高抬貴手一樣,讓人覺得突兀。

長澤跟藥師丸都有日本偶像明星中少有的圓臉,但藥師丸給我的感覺是好多了,圓臉應是可愛與純真,但長澤雅美只讓人覺得有點虛假與造作。

回到劇情,我就是要知道劇情,所以才把水手服與機關槍再耐心看了一遍,終於了解它實在是部劇情很爛的大爛片,一群多愁善感的黑道,為了一個莫名其妙,心智不成熟的小女生,一個個就從容就義。既不寫實也不感人,也全無推理可言,毋怪乎不到20歲的我,很快也什麼也不記不得了。

但就為了這該遺忘的事,我又像是一個追索青春歲月幻影一般的中年不快樂男子,不美好的就是了,何必又費事挖出來呢?

附記:寫這篇時查相關資料,才知道緒形拳於兩個多月前病逝,而他之前已抗癌五年了,在片中,他確是有病容且無復當年神采。

2008年10月20日 星期一

海角的回憶

海角七號的笑點很多,每個人都有他各自的擁護段,我看了爆笑不已的那一段是:勞馬的爸爸被一場很無厘頭的車禍送進醫院,然後臉上被貼了個大叉叉。這時主席來了,「哭夭!鼻子怎麼貼成這樣?就已經在衰了,還給他打叉!」醫生無奈地說:「他傷在這裡…貼橫的中眼睛,貼直的中鼻頭。我哪有辦法?笑什麼啦,人家在難過了還笑!」
##CONTINUE##

這時一旁的勞馬、阿嘉、友子都強忍著笑。我也曾碰過這樣的場景,夠無厘頭,也讓我忍不住在醫院對著傷者狂笑。

那是我剛進西子灣讀書的時候,學校依山而建,從教室區到宿舍區要爬一段坡度彎度都很大的山路,我還沒入學時就聽說了,於是買了一輛二手的90CC國民車款的機車送到高雄代步。

那個年代大學生騎機車的人不多,而且學校初創,人數也很少,學生大概只有五、六百人,機車數就更少了,所以學校也對機車沒任何管制,連個識別貼紙也沒有,進出校門只要亮一亮學生證就過去了,學校連學生有沒有駕照都沒管。我的同學阿利,就無照駕駛了五年(他延畢)。

我是有駕照的。我那時是班上唯一有車的,大家自然就常向我借,鑰匙就在抽屜,大家也很習慣自己拿了。

那時才入學沒多久,我高中時一個好友從台北來看我,我盡地主之誼,一早就帶他去到高雄去晃晃。傍晚時回到學校,我帶他到山上宿舍參觀時,經過最大的一處彎道時,一輛殘破不堪、支離破碎的機車倒在山壁旁。

我一開始並沒有認出這其實是我的機車,因為它幾乎已不成車型了,我只是覺得眼熟,所以過去仔細地看,想確認一下,最後還是靠著車牌才確認這是我的機車。

我的朋友看我在這輛機車旁佇足不前,問我說:怎麼了。我不好說這是我的車,人家千里迢迢來看我,也快回去了,不想生這種事讓他煩,只說這輛車主人我認識。

我也沒騙人,我真的認識車主人。

我朋友說:「看樣子他慘了。」

我說:「是啊?」,心理則想著:倒底是誰慘了。

我陪著這個朋友到車站搭車,經過校門口不遠的一間診所,幾個人走了出來。這群人我也認識,他們突然碰到我,也是一臉驚訝。

我點名著:阿彬、阿輝、社長、詩人。

我說:「是大俠還是馬沙?」

他們說:「兩個都是,兩人共騎。」

我一進診所,兩個人頭上都纏著厚厚的紗布,那個醫生還是護士也真是誇張,纏得跟阿拉伯人似的,還有些血滲出,簡直活脫脫是要出征的神風特攻隊。

我再也忍不住,捧著肚子哈哈大笑起來。阿彬他們也忍不住,一個個也笑翻天了。

連大俠和馬沙也忍不住笑了,只是他們也可真生氣我們一點都不同情他們的傷。

後來問清楚了才知道,當天是阿彬的生日,大家想買個蛋糕來慶祝,但我人不在,而且也不知何時才回來。他們在抽屜拿了鑰匙,但另一個會騎車的阿利的也不在,大俠就自告奮勇地要自己去騎。

馬沙倒楣當了乘客,其實大俠不是不會騎車,只是少騎不熟練。馬沙在日本更是騎500 cc超重型機車,但來台灣反而騎不慣我們這種小綿羊,所以該大俠騎。

那天大俠在下山的第一個大彎就不知道要減速,直直朝山壁衝去,超肉腳,被大家笑了四年。

馬沙也是妙人,兩人摔倒在地後,兩個人都血流滿面(那個時代還沒要求要戴安全帽),看來恐怖,但其實傷得很好。馬沙一肚子火,騎車的大俠問他:「你有怎樣嗎?」他故意裝得一臉茫然的說:「我什麼都看不見了!我什麼都看不見了!」

大俠說,當時我可是嚇壞了,心想:他就這麼瞎了,我這輩子可完了。

後來知道其實只是皮肉外傷,氣得大罵。馬沙也回罵他,不會騎車還要逞能。

2008年8月20日 星期三

奧運與畫卷

看到奧運開幕的畫卷意象,我就有點愣住了,中國的畫卷不是這樣對開的。

看報導說,為了找到代表中國燦爛的文化,於是找了畫卷這樣一個關鍵的載體,但這麼多的專家、學者,他們應該知道,呈現中國的畫卷的形式,不應該是這樣一種對開的方式,中國的長卷都是以從右到左的舒卷展開的方式。
##CONTINUE##

當然對開的方式,畫面對稱,好表現,也許有人也會認為,對開與從右到左的舒卷展開,有需要如此計較嗎?

本來也可以不必如此計較,不過是打開一幅畫嗎?怎麼開有什麼差別。但如果是牽涉到所謂的中華文明載體,可能還是要計較一下吧。

長卷的出現是有其歷史淵源,從竹簡到經卷,這種形制其實也制約文化的形式與表現,像是中國字的直排與從右到左的書寫方式,就是受到這種形制的影響。早期的甲骨文曾有橫寫的方式,而且從左到右,從右到左都有出現,但竹簡出來之後,中國字便一律便是直排了。

收藏竹簡,捲起來自然是最方便的方式。以左側的竹簡為軸心,向右捲起,捲成一大卷,再用編連起來的皮繩紮起,如果捲成兩大卷,可想而知豈不麻煩。

這個問題其實不只是收藏麻煩不麻煩的問題,更大的問題是,傳統核心的價值的問題,長卷的美學就是中國藝術與美感的核心價值。這個問題說來極長,請大家可以去看蔣動老師的《美的沈思》 ,有深入地討論這個問題。

最後李寧在畫卷上的飛天點火,那個畫卷的捲開方式倒是對的。只是為什麼李寧要像太空漫步般跑步。飛天若是還要跑,那還是仙人嗎?

要詮釋中國文化給外國人,這個擔子可能不是張藝謀扛得起來的。張藝謀當然有他「中國文化」的一面,他對中國西北方的庶民文化詮釋得極精采。《菊豆》、《秋菊打官司》都有他鮮活的生命力在其中。

但近來的張藝謀可能是越來越紅,他可能也不再滿足這種庶民文化詮釋者的角色,他開始嘗試詮釋宮廷(英雄、滿城盡帶黃金甲),甚至是士的文化(英雄的角色基本上就是士的闡述,但是是個很失敗的闡述),這個就未免太不「張藝謀」了。

有人評張藝謀是國家主義的美學大師,更進一步讓人想到了法西斯主義,或是瑞芬斯丹,只是這樣的比附似乎是沒有多大的意義,張藝謀恐怕也沒有如此自覺。

張藝謀有庶民文化生命力,但他也有庶民文化的淺薄。這一場的奧運開幕大秀,有人大揭作假內幕,其實秀本來就是假,把它當真反而成了「看戲的傻子」。只是淺薄是無關真假,只是空洞。

我本以為張藝謀會弄個安塞腰鼓上場,如果弄了,那會好看得多了。

2008年8月9日 星期六

部落文化

【按語】這是應一位在新竹生命線服務的朋友之邀,在其刊物上發表的文章,這一期的主題是「 e 世代網路情」,因而發表我近日對部落格的觀察,也同步登在我的部落格上。

部落格形成一股風潮,幾乎是無庸贅言的,這股風潮來得突然,但並不令人突兀。這是文化的現象,我們從命名就可以見得到文化的差異。
##CONTINUE##

命名在原始文化是神秘的天啟,今天「部落格」這個名稱,被我們接納,也是有其啟發性的。英文原文的「Blog」,是從Web log而來,Web自然是指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log指的是工作日誌。在操作電腦時,有些軟體會自動記錄每一項的操作記錄,在全球資訊網上,也會有記錄每個登入伺服器的使用者與時間,及做了什麼樣的動作的記錄,這個就是Web log。後來這個字演化成We Bolg,本來只是機械化的自動記錄工作,就變得意味深長了。

We Bolg,我們就是 Bolg,每個人都是。

Bolg還是網誌,記錄了一些來來去去、瑣瑣碎碎的事情,但我們加入之後,我們開始記錄一些生命中來來去去、瑣瑣碎碎的事情,那是我們的記錄,這些點點滴滴構成了「我們」。

每個文化對Bolg會有不同的詮釋,在歐美,Bolg一直都有幾分專業的意涵,最受矚目的幾個Bolg都是專業媒體工作者所主持,形成另一類媒體形式;大陸人愛用「博客」這個名詞,博學之士,利用網誌這個形式貢獻他的所長,是分享、也許是賣弄,還只是單純的發洩,他們都視Bolg是媒體。

但我們這裡卻叫它「部落格」,每一個Bolg都是一個小小部落,你是酋長,是祭師,是子民,是在網路無國界中,部落格是展現自我,是你的界線,是你的小小王國。

觀察本地的部落格文化,很特異的現象就是相簿的功能成為大部分的人最愛用的功能,相簿的功能可不是展現自我,最明顯的樣貌嗎?

本地最大的一個部落格集中網站,名叫「無名小站」(http://www.wretch.cc/),這個站可一點也不小,更不是無名。他的流量是台灣第二(僅次於Yahoo!奇摩),世界第三十二。目前有活躍會員三百二十萬名,雖然一些大的入口網站如Yahoo!奇摩、網路家庭也開始跟進做部落格,但都做不過「無名小站」,因而據傳Yahoo!奇摩已經出價七億元要買下它。

這個新的網路致富傳奇過程,正好說明了部落格在台灣特殊的發展。這個網站原來只是幾個交大資工系的學生為了將自己平常生活、旅遊的照片,放在網路供大家欣賞,而他們因為不滿意現有的網站提供的相簿功能,因為決定自己架設網站自己寫程式,因為他們提供的相簿功能強大,許多人也紛紛要掛上他們的網站。

隨著會員人數增多,他們在去年開始試圖商業化,在有心人的資金投入下,商業化的「無名小站」在這股部落格的風潮中大放異彩,短短一年,二千萬的資本額,創造了七億元的身價。

這個故事要說的不是幾個網路金童的成功史,而這台灣部落格文化的特殊性,上無名小站,觸目所及就是一個個自我展現的小部落,而觸目驚心的是你可以注意到年齡與階層的分布,雖然一般人開放的網站上不會洩漏自己太多私人訊息,但我觀察到的部落族年齡層是從十歲的小三生到九十五歲的人瑞。要強調的是無論是小三還是人瑞,這個部落格都是他們自己經營的,也就是他們是自己上傳圖,自己撰寫文字內容,不是透過父母或是其他的代理人來執行。

十歲的小孩能「展現」什麼,不能放露臉的照片,父母這一點還是要注意,但他還有許多的塗鴨,他寫的聯絡簿、生活日記,他心愛的玩具、一些簡單的收藏,甚至他的考卷,從一百分到零分的都有,這個小孩生活的全部,他不吝於展示。

我還說明的是,這不是一個小孩,是一群、一大群的小孩,因為這些兒童最主要的參訪者就是彼此,這個部落格就是他們的人際關係舞台,我們會看到一篇童言的留言,用只有他們能懂得語彙在交談,有時會穿插幾個大人,那是他們的父母或是老師,來告訴他們該去寫作業了,或是明天要帶什麼文具。

我也觀察到一個家庭,從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到小弟小妹都有自己的部落格,這些家人彼此上對方的部落格,相互留言,他們在家裡不說話嗎?應該不是,從留言中我們知道這一家人有很緊密的關係,而有什麼話是特地要在網路上留言,這可能只有他們自己知道,或是他們根本就很隨興的。有時我們這些外人也可以從他們彼此的留言中,知道這家人的關係現在有點緊張。

當然年輕人的花樣的更多了,例如「同居部落格」,相識或是不相識的男女在網路上共同生活,他們在網路上會時時關照身旁有一個「伴」,這關係也如同一般的男女,有關照、有信任、有瑣碎,當然也有背叛與離棄。

部落格這個基本上是公開的世界,小孩也都知道要防陌生人,這個時代詐騙集團用一個電話號碼都能騙得你傾家蕩產,因此大家都很默契地用代號,不露臉,不留下個人資料訊息,但除此之外,大家上部落格幾乎就是迫不及待地展現,展現自我的一切點點滴滴、瑣瑣碎碎。

大部分的人在觀察部落格時,焦點可能多集中在一些人氣部落格,可能是偶像名星或是意見領袖成立的,瀏覽人數數十萬人次不算多,百萬人次才值得一提。但其實這一類的部落格反而只是名人光譜中的一環,廣大表現舞台的一角,反而沒有太多值得探究的。

我注意的是那些一站一站的小部落,一個個沒有耀眼星光,自成一脈小天地,在這裡,他們說著自己生活的平常瑣事、小小樂趣。這是台灣的部落格文化,這一定會改變一些東西,我們的人際關係,我們創造方式,我們接受訊息的方法,我們的社會結構,很多很多,影響會慢慢地浮現。

當然最後我也要小小地展現一下我自己,我自己小小的部落格,芸芸眾生、百萬部落族中,平凡的一小格。